上一篇文章“夾心人- 夾在老婆和老媽之間”,收到一些“老媽和老婆”們的迴響。正如一貫的作風,沒有一個當事人(夾心人)回應。
先談談這些老媽…
無我的一代
老媽這一代的人被稱為嬰兒潮(Baby Boomers),在二戰經濟復甦後出生(1946-1964年之間)。我覺得更適合稱中國的這一代人做“無我的一代”。
其實老媽也是“夾心人”,夾在上一代和下一、兩代之間。
在她們那一代的大家庭裡,只有兒媳受婆婆的氣。我聽一位老媽說了很多她的婆婆怎樣欺負她,雖然家裡有很多傭人,還是要兒媳照顧她每天的起居。家裡什麼都歸婆婆管,首飾和別人送的禮物都要存在婆婆那裡。公公和丈夫從來不會為她說一句公道話。好不容易等到自己做婆婆了,時代變了,什麼都要由著兒媳,盡量不為難兒子。到有孫子啦,還要幫忙照顧,但又不宜出什麼主意,因為兒子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。因為意見常不獲認可,或知識水平低,有時還得不到孫輩的尊重。

基本上,老媽們年輕的時候,對上要孝順翁姑,做丈夫的賢內助;對下又要盡己所能教導子女。到老了,還要照看孫輩,一輩子默默地為家庭付出。她們的存在,似乎都是為別人而活。她們的身份永遠只是某某的兒媳、誰誰的妻子、同學的媽媽、鄰居孩子的奶奶…這個她到底是誰?她根本沒有自我。
她們是“無我的一代”。
這十多年裡,我親眼目睹不少婆媳之爭,大多數的犧牲者都是婆婆,心中苦笑道: 我可以寫一本“老人心酸血淚史”:
個案一
夫婦兩老退休到國外兒子家住,幫忙帶兩個孫女,幾年裡盡心竭力,所有家務事井井有條,好容易把倆孫女拉扯大了,問題來了。兩老在這個家變成多餘了,而且倆孫女跟奶奶很親近,惹得兒媳心生妒意。一天兒媳不知道是無心還是故意,一碗熱粥澆在婆婆手上,生活中也諸多刁難。兒子一向怕老婆,只好犧牲爸媽,硬著頭皮安排兩老搬家。
個案二
老媽移民到兒子家住,幫忙帶孫子,燒飯家務是免不了的。幾年下來,大家和睦共處。一天,兒子跟老媽商量:“我們想買個投資房,您可以把積蓄借給我們供首期嗎?” 老媽溫柔但堅定地回答: “那可不行!這筆錢是我的棺材本,留著養老的。”自此,兒媳在家如同陌路,再過段時間跟婆婆說:我們吃東西口味不同,以後我們各自燒飯。 ”老媽是明白人,忍痛另找安身之所。
個案三
中老年夫妻搬到兒子家幫兒媳坐月子,滿了月便搬回自己家。由於是第一個孫子,孫子又非常可愛,心裡總是癢癢的想抱抱親親。於是,沒日沒夜地往兒子家跑。每次去都買禮物、日用品,大包小包的帶去。不多久,兒子告訴爸媽:“老婆說你們以後去我們家之前,先給我們打電話,我們允許了你們才來。”
年輕夫婦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,他們生於“I”世代,比較注重自我,他們喜歡獨立思考,反抗權威或者家長式的教導。 “我們的家就是我們夫妻倆,加上我們的孩子”,句號。
老實說,這班“無我”的老媽習慣了不會為自己要求什麼,只求兒女有老人的心,尊敬長輩,在重要的事情上能為老人著想就好。老人也要凡事想開點,不要爭做兒女的最愛,你永遠不會成功的,反而要撮合兒女和配偶彼此相愛,他們家庭幸福,才有餘力去照顧老人。要知道教養孫子主要是做父母的責任,就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衝突。
淚光中的曙光

最近看了電影《夢想之地》(Minari),描述一韓國移民家庭,初到美國南部的奮鬥故事(當中飾演外婆的老角尹汝貞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)。這個家庭三代同堂,因外婆的生活習慣和小孫子格格不入,被孫子排斥,甚至戲弄,外婆耐心照顧愛護,經過一番磨合,才得到孫子的接納。電影中外婆帶著孫兒,走到離家很遠的溪水旁,種下從韓國帶來的芹菜(Minari)種子,最終在合適的土壤和水源充足的滋潤下,收成豐富。
現實生中也有因著天父的愛,彼此包容、和諧相處的大家庭。
廉媽媽的親身經歷:
我是婆婆級的老人,我也曾經使兒子當上“夾心人”。
在我大孫子出生後,我就退休由香港來到澳洲,滿心歡喜想帶孫為樂,照顧兒子與兒媳的飲食。無論多辛苦我都願意!最初時我們相處得很好。後來由於生活習慣不同,慢慢產生了很多矛盾。
我一心一意把兒媳當作女兒對待,在香港買來蔘茸補品給她補身,但她卻不領情,煮好的補品她卻不吃,當時我氣憤難受。我活了幾十年,覺得比他們有經驗,在家中很多亊上我都要參與意見,特別是在照顧孩子的事情上,認為他們要聽我的。
但恰恰相反,兒子什麼事都站在老婆那邊。兒子沒結婚前很聽我話,什麼事情都會徵求我的意見。當時我心都碎了,覺得兒子已經“嫁”給別人了,我傷心落淚。
我兒子信主,他很耐心地用神的話語向我解釋:“丈夫是妻子的頭”(弗5:23)。兒子說: “我結婚了,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家,我就是這個家的頭,我有責任愛護老婆和孩子。 妳和爸爸也是一個家,但我會盡我的責任孝順父母”。
兒子真的做到愛我們、孝順我們! 兒媳現在也很孝順我們,而且在家庭的問題上也徵求我們兩老的意見。我感受到兒子的愛來自他的信仰、他的神!後來我也信了主,就更加明白真理,明白人與人相處之道。現在我們三代生活在一起,我們學會放下自己的想法,用愛的心胸去包容對方,用愛的行動去成全對方。願我們都學習主的樣式,因為天父就是愛!
愛是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;愛是不嫉妒;愛是不自誇,不張狂, 不做害羞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處,不輕易發怒,不計算人的惡, 不喜歡不義,只喜歡真理; 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愛是永不止息。 (林前13:4-8)
作者: 再思 (筆名) ,十多年來,在教會愛的群體中接觸很多華人家庭,有幸可以陪伴一些面對困局的家庭,經歷天父的慈愛和恩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