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洲中信

恩典之路 1 | 身為家中長女,一生歷經坎坷

我是越南華裔,一生歷經坎坷。曾有多少次,我不知前路在哪,甚至明天我是否還有命,蒙恩主看顧,我竟然還存留在世上,且衣食無慮。

1975年4月30日,南越淪陷,長達20年的越南戰爭結束。那時我們一家人住在堤岸。我是長女,還在讀書,下面有五個弟弟,其中兩個年長的在1972、1973年去了香港。

當時社會動盪,淪陷後,美軍可以帶一些越南人離開,我們也有機會撤離,但帶著對家鄉的眷念,媽媽認為混亂是暫時的,情況會好轉的,於是我們就沒有走。

那時我開始對基督教產生興趣,兩位信主的姐妹吸引了我,她們愛人的行為和服侍,讓我很感動,我漸漸了解主耶穌,也喜歡去教會。但父母不能接受我成為基督徒,父親以斷絕關係來要挾我,媽媽也反對我。作為長女,我從來需要考慮很多,肩上責任很重,見父母這個態度,也就不再去教會了。

90年代作者(第3排左1)參加教會營會

留在堤岸的生活越來越艱難。新政府上台後,我們這些華人成了眼中釘,社會開始反華。我們家門外總是有人在監視,就連吃飯時也不得安寧,監視的人隨時進來看看我們在吃什麼,我們每天都提心吊膽。還有一些人被下放到了農村,什麼都沒有提供,在荒野中能活就活,活不了的人也有許多。

1976年初,我們家的一戶親戚想要逃出越南,念及路上需要人照顧他年幼的孩子,於是就拉上我一起。我那時是中學生,凡事都聽父母的,他們同意我去我也就去了。當時,逃難的船票價格已經很高,這戶親戚很富裕,他為我支付了費用,並在我身上綁上了一圈金條。他說,如順利出逃,落地後金條要還給他,但若路上發生不測,就立馬扔掉金條,因為怕我被捉到,這麼多錢在身上會引來殺身之禍。

堤岸-作者家鄉

我們按計劃來到了海港頭敦,親戚買通了一個漁船的船主。漁船都是天黑才出海,於是我們躲在船上的一個小屋子裡等待天黑。誰知道,船主收了錢卻出賣了我們,天黑了不見船主來接應。正當我們感到奇怪的時候,公安來了。

我背著親戚三歲的小孩子,驚慌失措地奪命狂奔。公安追在我們後面開槍,砰砰的子彈四竄。我扔下身上的金條,使出全身的力氣狂奔,小孩子死死地抱住我的脖子,他雖然小也感到了情況危急。

最後我們還是被捉住了,親戚被子彈射中左胳膊,我們入了監獄。在監裡,飯都是摻了石子的,每天還要做勞工。好在我媽媽很快籌到了贖金,去把我領了出來。

這次經歷讓我受到很大創傷,媽媽見此也不再反對我去教會。 1976年8月,在堤岸的光中堂,韋牧師為我施洗。

作者:黃瑞霞(Grace),於1977年10月以難民身份從越南避禍到澳洲。這系列的三篇見證短文,記述作者自苦難到恩典之路的歷程。

下期提要 : 掉進大海,存活無人島

Share this post

更多精彩/More to Explore

使命人生3 – 陳供生 – 孜孜不息

陳供生,人尊稱“陳公”,是一位基督徒音樂家,他的一生充滿了對上帝使命的忠誠與熱忱。1934年出生於香港,陳供生在信仰與音樂的道路上,經歷了無數挑戰與恩典,最終將音樂佈道視為一生的使命。

Read More »

從谷底到峰頂

2025年2月24日,我在人生的谷底,在黑暗中看不到出路。至28日,短短5天裡,我經歷了神的大能和爱,領我到達溫暖和光明的峰頂。

Read More »

使命人生 2 – 商泉 – 弦上福音

商泉,基督教音樂人、小提琴演奏家,出生於北京,現居布里斯班。

天賦加上努力,讓年輕的商泉成為國家級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。他夢想要成為演奏家,後負笈澳洲,開始半工讀的生活,當面對重重困難時,他想起母親的叮嚀:「在國外你遇到困難時,一定要去教會」 。後來他得到大學團契導師送的第一本英文聖經,也做了第一個禱告,神翻轉了他的生命,生活困難也得到舒緩。信主之後,他將生命的主權交在上帝手中,開始他的使命人生,二十餘年以來,忠心竭力,用扣人心弦的音樂,傳揚主的愛和救恩。

Read More »

使命人生 1 – 王永信 – 至死忠心

王永信牧師 (Thomas Wang, 1925-2018) 。中國信徒佈道會創辦人,是家中第三代基督徒,11歲信主,15歲蒙召,28歲當全職傳道人至80歲退休,走遍各國開荒宣教。93歲高齡,雖嚴重腎衰竭,仍舉辦聖誕佈道會,一生為主燃燒。

Read More »

使命門徒,使命教會

鄧劉雍 (澳洲中信文宣主任)
「使命門徒」(missional disciples) 這個議題自2000年在北美崛起,引起西方教會和差傳學者很多反思,將「教會」在社會中的角色重新定位,認為教會應當將宣教使命成為門徒訓練的核心,培育及差派「使命門徒」,而非單單「有使命感的門徒」(mission-minded disciples) 。「使命門徒」知道自己是帶著使命,要被差出去的,而「有使命感的門徒」往往是派代表差人出去的。「使命門徒,使命教會」正是華人教會需要多關注和實踐的事。

Read More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