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使命人生3 – 陳供生 – 孜孜不息
陳供生,人尊稱“陳公”,是一位基督徒音樂家,他的一生充滿了對上帝使命的忠誠與熱忱。1934年出生於香港,陳供生在信仰與音樂的道路上,經歷了無數挑戰與恩典,最終將音樂佈道視為一生的使命。
我第一次去教会是在上海。当时纯粹是出于一种好奇,想体验一下圣诞节教会里的气氛。当时除了觉得教会的音乐很好听,并没有很深的印象。一个朋友曾送我一本圣经,尝试了几次去读,觉得太难懂就放弃了。
1998年, 我们全家四口移民来到澳洲这个陌生的国家,举目无亲。初来时的希望和梦想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。特别是我的先生,毕业于顶尖名牌大学,学习、工作一直一帆风顺,从天之骄子变成勤杂工,实在令人无法接受。残酷的现实令我们沮丧和绝望。
这时我们遇到了一位叫Tina的香港老太太。她的一生坎坷。没车没房,不能自理,是一位靠看护维持生活的老人。但她从来都是开开心心,积极地享受生活。她是第一位向我传福音,带我去教会的人。
在软弱无助的时候,最容易放下自己去寻求依靠。我每次唱赞美诗时都会有发自内心的感动。借助祷告,内心的焦虑和烦躁缓解了很多,神似乎也垂听了我的祈祷。很快,我在一家奔驰车行找到了工作。工作的忙碌和学习的压力,使我渐渐疏远了教会。只是应急的时候才向上帝求救。
我的大女儿性格自卑又软弱。她总是令我和先生担心。有一次她离家出走,我和先生急得发疯:我又一次向上帝求救。在祷告中我承诺如果女儿能平安回家,我一定重新回到教会敬拜神。当天女儿被好心人送回家,我感恩不尽。
耶和华听了我的恳求;耶和华必收纳我的祷告。(诗篇 6:9)
我不是一个擅长交际的人,去一个陌生的教会觉得很别扭。但教会的姐妹主动接近我,邀请我去家庭小组,特别在小组里遇上十年前曾相识的陈宏伟姐妹,更使我觉得这是神的引领。
几乎在回到教会的同时,我被调到公司的另一个部门。新部门的一个同事是位虔诚的基督徒,不停地向我传福音。年初公司大幅度裁员。我心里很清楚,我们俩人中最多只能留一个。
我正在建房,经济压力很大。我开始向神祷告,但觉得难以启齿。求神以牺牲另一个主内姐妹为代价,保住自己的工作,定不是主喜悦的。于是我把一切交托给主,无论裁员结果如何,求主引我走出困境。
结果公司宣布我留下,庆幸的同时,我也为那位姐妹困惑。后来在与这位姐妹交谈时,我才豁然开朗:神有祂的美意。她与先生多年来想要孩子,始终不能如愿。她先生早就打算让她在家静养。这正是她停下工作的最好时机。
我再次领悟到神的大能,神和祂的作为无所不在。只要信靠祂,就能得到保守和看顾。
作者: 向群,97年与先生及两个女儿移民澳洲。之前曾在国内大学任教。现在一家澳洲公司做成本分析师。
更多精彩/More to Explore
陳供生,人尊稱“陳公”,是一位基督徒音樂家,他的一生充滿了對上帝使命的忠誠與熱忱。1934年出生於香港,陳供生在信仰與音樂的道路上,經歷了無數挑戰與恩典,最終將音樂佈道視為一生的使命。
2025年2月24日,我在人生的谷底,在黑暗中看不到出路。至28日,短短5天裡,我經歷了神的大能和爱,領我到達溫暖和光明的峰頂。
商泉,基督教音樂人、小提琴演奏家,出生於北京,現居布里斯班。
天賦加上努力,讓年輕的商泉成為國家級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。他夢想要成為演奏家,後負笈澳洲,開始半工讀的生活,當面對重重困難時,他想起母親的叮嚀:「在國外你遇到困難時,一定要去教會」 。後來他得到大學團契導師送的第一本英文聖經,也做了第一個禱告,神翻轉了他的生命,生活困難也得到舒緩。信主之後,他將生命的主權交在上帝手中,開始他的使命人生,二十餘年以來,忠心竭力,用扣人心弦的音樂,傳揚主的愛和救恩。
王永信牧師 (Thomas Wang, 1925-2018) 。中國信徒佈道會創辦人,是家中第三代基督徒,11歲信主,15歲蒙召,28歲當全職傳道人至80歲退休,走遍各國開荒宣教。93歲高齡,雖嚴重腎衰竭,仍舉辦聖誕佈道會,一生為主燃燒。
鄧劉雍 (澳洲中信文宣主任)
「使命門徒」(missional disciples) 這個議題自2000年在北美崛起,引起西方教會和差傳學者很多反思,將「教會」在社會中的角色重新定位,認為教會應當將宣教使命成為門徒訓練的核心,培育及差派「使命門徒」,而非單單「有使命感的門徒」(mission-minded disciples) 。「使命門徒」知道自己是帶著使命,要被差出去的,而「有使命感的門徒」往往是派代表差人出去的。「使命門徒,使命教會」正是華人教會需要多關注和實踐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