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使命人生3 – 陳供生 – 孜孜不息
陳供生,人尊稱“陳公”,是一位基督徒音樂家,他的一生充滿了對上帝使命的忠誠與熱忱。1934年出生於香港,陳供生在信仰與音樂的道路上,經歷了無數挑戰與恩典,最終將音樂佈道視為一生的使命。
我在神面前实在惭愧。迟熟的灵命叫我在信仰道路上停滞不前,信主已很多个年头,才产生事奉主的使命感来。
从不冷不热的一个信徒,神宽容地给我这个缓慢成长的人有机会去事奉,参与福音事工。那段日子充满着火热地到处探访、传福音、街头布道和往外短宣等,同时间也要工作和照顾家庭,甚觉有成功感的。
不料,一向身体颇健康的我,突然来了一根刺,使我再无自夸之处!这个平衡失调的病,名梅尼尔氏症,带来了我身心灵很大的挫折。在反反覆覆的病情中,我仍是勉强地支撑着上班和在教会里的事奉,而当其时在不同的医院急症部门,也有我前往求医的足迹,最后也是无奈地在事奉的道路上划上句号。
我仿佛从一个充满活力的人生,落至最低谷,变得一片死寂无望,人变得情绪低落和沮丧,因每一天都会有突如其来的一个晕眩,使我失去平衡,倒在地上。
直到有一天,最恶劣的意外终于发生了。当天精神原是甚佳的,出外正想回家的途中,正在巴士站等车之际,病情突发,仿佛猛然被一股强劲的推力,把我摔倒在地上,头颅马上破裂,血流不止。路旁的行人都停下来,慌忙地替我擦去身上血渍,又有些替我打电话叫救护车等。
当时因为头部的血不停地流,使我什为慌乱,虽是仍然坚信一切都在神手中。很奇怪地,血流满身的当儿,竟然来了一位女士,蹲在地上把我搂抱得紧紧的。其实很多人也很惧怕看见鲜血,包括我自己在内。所以,那位女士的热心,真的可以帮助我镇定下来。
在整个过程中,我跟这位女士的距离非常接近,加上当其时眼睛稍为迷蒙,我无法辨认她是否一个我所认识的人。事后,我终于证实了,这位女士正是神为我预备的一位教会姊妹,她路过时看见我的情况,十分焦急和惊慌,于是把我紧抱着为我默默祷告,同时她就成为了我这一次惊险镜头的目击证人!
这次我头部的伤口,有五公分之长。曾听闻类似这种的意外,其实很容易会致命的,所以实在是十分感谢神,我没有因脑部强烈碰撞下受损,也没因失血过多而需要输血,或事后脑部积聚瘀血等。
但是,更要感谢神的,是这次的意外并未有叫我废掉一切事奉的心志,也没有影响到我书写的能力。
在这段日子里,于群组中每天没间段的灵修分享,以及在新冠疫情中每天发出的祈祷短文,竟然带来了教友们灵命上的奋兴,信心上的增加和面对逆境的力量。(我从没遇到像我如此孤陋寡闻的人,能够写出什么好文章来)。
我如此不中用的人,竟仍然可被神使用,实在是太值得鼓舞的事了!原来可以为神作工,真是一种极大的福气。保罗说得对:
所以,我们不丧胆。外体虽然毁坏,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。 (哥林多后书 4:16)
原来身体状况真的不能阻止我们爱神爱人的心,不能叫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。
愿一切颂赞、荣耀都归于天上父神,阿们!
作者: 戴玉美,现居悉尼。一次摔倒在地,头颅破裂,反而经历神的慈爱保守,致更加热心事奉。
更多精彩/More to Explore
陳供生,人尊稱“陳公”,是一位基督徒音樂家,他的一生充滿了對上帝使命的忠誠與熱忱。1934年出生於香港,陳供生在信仰與音樂的道路上,經歷了無數挑戰與恩典,最終將音樂佈道視為一生的使命。
2025年2月24日,我在人生的谷底,在黑暗中看不到出路。至28日,短短5天裡,我經歷了神的大能和爱,領我到達溫暖和光明的峰頂。
商泉,基督教音樂人、小提琴演奏家,出生於北京,現居布里斯班。
天賦加上努力,讓年輕的商泉成為國家級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。他夢想要成為演奏家,後負笈澳洲,開始半工讀的生活,當面對重重困難時,他想起母親的叮嚀:「在國外你遇到困難時,一定要去教會」 。後來他得到大學團契導師送的第一本英文聖經,也做了第一個禱告,神翻轉了他的生命,生活困難也得到舒緩。信主之後,他將生命的主權交在上帝手中,開始他的使命人生,二十餘年以來,忠心竭力,用扣人心弦的音樂,傳揚主的愛和救恩。
王永信牧師 (Thomas Wang, 1925-2018) 。中國信徒佈道會創辦人,是家中第三代基督徒,11歲信主,15歲蒙召,28歲當全職傳道人至80歲退休,走遍各國開荒宣教。93歲高齡,雖嚴重腎衰竭,仍舉辦聖誕佈道會,一生為主燃燒。
鄧劉雍 (澳洲中信文宣主任)
「使命門徒」(missional disciples) 這個議題自2000年在北美崛起,引起西方教會和差傳學者很多反思,將「教會」在社會中的角色重新定位,認為教會應當將宣教使命成為門徒訓練的核心,培育及差派「使命門徒」,而非單單「有使命感的門徒」(mission-minded disciples) 。「使命門徒」知道自己是帶著使命,要被差出去的,而「有使命感的門徒」往往是派代表差人出去的。「使命門徒,使命教會」正是華人教會需要多關注和實踐的事。